家風類型:廉行事 公私明(李堅真 崔與之)
來源:美晨集團
[ 2017年12月01日 ]
家風類型:廉行事 公私明
典型人物家庭:李堅真 崔與之
清正廉潔、公私分明乃從政之本。嚴以律己、克勤克儉,從不居功自傲,從不計較個人得失,始終保持勞動人民本色,從古至今,南粵大地上,這一基本標準越來越成為從政者的一種覺悟和習慣操守。他們以公仆之心、求實作風、奮斗精神、奉公品德立身、干事、治家,處處率先垂范,成為全社會稱頌的家風表率。
李堅真:華夏女杰,廉政楷模
李堅真,歷任中共粵中區委第一書記、廣東省委監委書記、廣東省委書記處書記、廣東省委書記等職,她不僅是32位參加長征的中央紅軍女戰士之一,更是中國首位省人大常委會女主任。作為老一輩革命先驅,她始終堅守克己奉公、剛正不阿的人生信條,“不花國家一分錢,不占百姓一粒米”。李堅真用“廉”書寫了浩然正氣的一生,毛澤東夸她是“不簡單的女同志”。
文/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李華實習生張群
對于家庭,她以身作則帶頭樹立良好家風,通過言傳身教,引導家人親屬常懷律己之心,規范言行舉止,繼承優良品德,為侄子謀公差的字她“簽不得”、為養子提干的招呼她“打不得”……
(一)繼子低調不透露母子關系
李堅真與鄧振詢結婚前,鄧振詢有一個兒子叫鄧東林。李堅真對鄧東林關懷備至,小到日常飲食,大到未來人生走向。李堅真給鄧東林報名上南方大學。李堅真日常時不時地給鄧東林捎去生活用品。
李堅真到學校接鄧東林回家,每次坐的都是公共汽車,李堅真教育鄧東林說,“個人的事,不能用公家的汽車。”
鄧東林畢業時,她對鄧東林說,“東林啊,你工作的問題只能由組織來安排,一切都要靠你自己的努力,千萬不要靠父母的影響力吃飯。”
鄧東林長期住在鄉下,先后在揭陽、從化、惠陽、豐順、肇慶基層工作。他恪守李堅真的教誨,沒想打著父母的旗號搞特權、謀私利,甚至不對外界透露他與李堅真的母子關系,直到李堅真1973年的一次意外到訪,周邊的領導同事才得知此事。
(二)這樣的招呼打不得
巢玉祥曾給李堅真擔任警衛員,在戰爭年代曾救過李堅真夫婦的命,后來被李堅真收為養子。即使是這么親密的關系,他也沒有利用李堅真的職權獲得額外的利益。他在李大姐身邊工作幾十年,長期和李大姐在廣州一起生活,直到退休時也只是普通的工作人員。
巢玉祥的兒子巢廣當了十年兵,李堅真也沒有為其走后門為他提干,只是鼓勵他積極工作、爭取上進。據李堅真的孫女巢穗回憶說:奶奶從小對我們要求很嚴格,記得以前我們小的時候,經常休息日在家開會,不準我們靠近會場,會場外也不能大聲喧嘩。她嚴格要求我們:不管干什么事情要靠自己努力。她從不向有關部門打招呼。
李堅真把良好的家鄉融入到日常的生活中,讓后輩們在耳濡目染培養自身品質。
(三)這樣的字簽不得
李堅真弟弟原是豐順縣小勝供銷社的干部,1985年,已經是到退休的年齡了。當時,她的侄子李建強很想“頂替”退休的父親,跳出農門。那個時期前后,許多人也是通過“頂替”,辦理“農轉非”,吃上了“商品糧”。
那年李建強已經41歲,不符合“農轉非”的40歲以下的年齡條件,他認為就是“一歲之差”的事情,只要找到姑姑李堅真說說話,讓有關部門照顧自己,李堅真了解了李建強的來意,沉默不語。許久,她才慢慢地說:“共產黨不能世襲,不能是一代做官,就要代代做官。你的事情,你的要求,我不能開口,更不能寫字。”
“不搞特權,不謀私利”,李堅真一生廉政為民,為百姓做實事,做好事。她嚴于律己,并嚴格要求自己的后輩。在她的影響下,她的子孫后代將她的家訓牢記于心,并用行動踐行著。
南宋名臣崔與之:公正清廉傳家風
在廣州市增城區中新鎮坑貝村,佇立著一座古樸的歷史紀念館,它是為了紀念南宋名臣崔與之而建的清獻園紀念館,毗鄰原有的崔太師祠。
崔與之(一一五八至一二三九年),字正子,號菊坡,廣東增城中新坑貝村人。其先祖是河南汴京人士,因戰亂南遷,從其祖父開始定居廣東增城。崔與之出身貧寒但天資聰穎,于淳熙十七年(一一九零年)考入太學,并于紹熙四年(一一九三年)中進士,成為宋代廣東由太學取科第的第一人。而后其開創的“菊坡學派”更成為嶺南歷史上第一個學術流派。
文/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蔡凌躍
崔與之身居要位卻從不以權謀私,他親民愛民,即便軍需告急之時也“一毫不取于民”。他勤政廉政,不畏強權,以身作則抵制官場腐敗之風。崔與之一生清正廉潔,淡泊名利,他的門人稱他“始終無玷缺,出處最光明”。而文天祥更是贊譽他“威德清風,跨映一代”。
(一)公而無私一生勤政為民
崔與之中進士后,任潯州司法參軍,管地方法律事務。當時朝廷在各地設有糧倉,稱為“常平倉”,用于儲糧備荒、調節糧價,當時很多常平倉年久失修,破敗不堪,一旦雨季來臨,倉米容易受潮發霉。但是,當地其他官員為了己利不愿意花錢整修,崔與之主動請纓搶修常平倉,磚瓦不夠,就將自家房子的瓦片拆下來修葺糧倉,保住了百姓的救命糧。
崔與之在多地任職,每到一個地方,就主動尋訪百姓,詢問民俗和政務。對百姓檢舉的弊政,他必然處置妥當才肯罷休。史書記載,崔與之所經之地,大量的貪官污吏都被繩之以法,有些則被他正氣所震懾,望風而逃。
當時廣東地區讀書風氣不濃,參加科舉考試的人更是少之又少,朝廷為了吸收嶺南人才,在廣東實行薦舉制度,但卻規定被推薦人要向舉薦人繳納財物,稱“賞格”。崔與之知道后,上書朝廷制止這種變相貪腐的做法,以便更好地推薦人才。
(二)以菊明志高潔品質育后人
崔與之在任時處處以國家為重,知人善任,推薦賢能可謂不遺余力,且不圖回報。崔與之在各地任職期間先后向朝廷舉薦了大批賢良之人,絕大多數與他沒有私交,無論對誰,崔與之都出于公心,后來多成為名臣或知名學者。崔與之的姐姐也曾為她兒子求官的事向崔與之說情,但崔與之卻始終沒有循朝廷恩例為外甥求官。
崔與之告老還鄉,回到故土增城,在鳳凰山邊的住所種下了很多菊花,其間偶有動機不純的為官者登門拜訪,崔與之便會帶他們去欣賞菊花,以菊花表明清廉之志。此事傳到京城,皇帝派人將題有“菊坡”二字的牌匾賜予崔與之。
(三)不負祖上好家風代代傳
崔慶華老人是崔與之的第23代直系后裔,現居住在增城。據老人說,崔與之一輩子為官正直,不畏權貴,因此特別受皇上賞識。“他雖然沒當丞相,皇帝還是把這個稱號賜予了他。”而在崔與之的兒子結婚時,崔與之更是拒絕了親家送來的700畝嫁妝田。
由于自己從小就受到了祖先這種好家風的熏陶,崔慶華老人在教育自己兒女時也特別嚴格。“崔與之說過,‘無以嗜欲殺身,無以貨財殺子孫’,我從小就要求孩子們一定不能貪。要像祖先一樣好好讀書,為社會做出貢獻。”
“貪財只會害了子孫后代,潔身自好才能走得長遠。”
聊起自己的后代,老人很是自豪,他的兒孫在各行各業中傳承著老祖宗清廉的家風。